首页 > 部门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多彩贵州网 > 湄潭 > 部门动态

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里的家国记忆

  • 时间:

    2025/06/30

  • 来源:

    多彩贵州网

时间:2025/06/30 来源: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讯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亦是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85周年。浙江大学西迁,这场历时两年多、跨越六省、行程五千余里的“文军长征”,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曲壮歌,更是一段知识分子以学术报国、以坚韧抗争的史诗。

  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浙大西迁路线与红军长征部分路线基本吻合,前后相距仅五年,落脚点之一都是遵义。一座名城,两次迎接“长征”,彭真曾将浙大西迁誉为“文军长征”。浙大西迁体现的“教育救国”“学术报国”精神,与抗战精神一脉相承,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本期,我们走进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在斑驳的文物与泛黄的史料中,追溯那段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深沉情感的家国记忆。

  踏入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斑驳的地图、泛黄的信件、锈迹斑斑的仪器,仿佛将时光拉回1940年。馆内陈列着竺可桢校长手写的日记、苏步青教授在湄潭使用的算尺、师生们用竹篾编织的“防空灯罩”等,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那段烽火中的坚守。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湄潭文庙,湄潭文庙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是贵州省内的三大文庙之一。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湄潭、永兴三地办学,曾把湄潭文庙用作其办公室、图书馆、医疗室、后勤保障室以及部分老师和学生的宿舍等。浙大西迁湄潭办学期间,不仅保护和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文化知识分子精英,还为黔北山区播下了现代科学文明的种子。现在,湄潭文庙已建成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里面通过实物展陈、图片展陈以及当年浙大师生留下的教案、文本等教材,充分展示了浙大西迁这段历史。现在的湄潭文庙,已然成为浙大西迁历史以及求是精神的物质载体。”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馆长石立滨介绍。

  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通过沉浸式展陈,让参观者直观感受战乱中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这里不仅是建筑,更是“求是”精神的物质载体。为守护这一文化瑰宝,更好保留文化记忆,陈列馆的工作人员通过科学管护,让这座400年的古建筑得以延续生命,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课堂。

  “我们日常的管护是坚持24小时值班制,两小时巡查制,每周进行安全检查、巡查和排查。节假日之前,全部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以及消防安全实操演练和防恐防暴的演练。现在的湄潭文庙,经过前期的修复修缮,已全部排除安全隐患,文物的消防工程、防雷工程和安防工程已全部完成。”石立滨介绍。

  从1940年的烽火弦歌,到2025年的文脉传承,湄潭文庙的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真正的教育,是让知识在战火中生根,让精神在岁月中永续。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研学基地及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为守护这座承载家国记忆的古建筑,湄潭文庙以注重讲解员培训、注重研学教育、注重文创开发三方面来推动文化传承,让历史记忆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传承。

  “我们高度重视讲解员培训以及窗口工作人员的接待培训工作,并充分利用中小学研学活动契机,积极向中小学生宣传浙大西迁这段历史,大力弘扬浙大‘求是’精神,让湄潭文庙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和文化功能。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文化传承力度,开发更多以浙大西迁历史文化元素为核心的文创产品。目前,我们已经推出了浙大西迁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的紫砂杯文创产品,让参观者能把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带回家。我们还将借助新媒体平台,以生动有趣、富有创意的形式讲述浙大西迁历史,吸引更多年轻受众的关注,从而提升文化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石立滨表示。

  如今,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正以文物守护、文化创新、教育传承为笔,书写新时代的“求是”篇章,而这段跨越八十五载的家国记忆,也必将在年轻一代心中,种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军长征”火种。(通讯员 陈晨 刘越)

  一审:李轻云

  二审:王   信

  三审:唐全寿

最新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