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间:
2017/02/17
-
来源:
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讯 种水果,修公路,党建引领来致富;搞旅游,建茶园,农村生活变化快。”这支流传在湄潭县石莲镇的快板唱出了当地群众的心声。自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湄潭县紧紧围绕党建撬动大扶贫,扎实推动“五在村”机制落地见成效。如今党建引领翻“穷”槛,让昔日一个个贫困村旧貌换新颜,兴了产业,富了百姓,聚了民心。
石莲镇沿江村细沙组是《一把七星刀》的发源地,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红色基因在当地世代传承。2015年,沿江村提出“红色细沙、绿色崛起”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根据当地适合水果生产的特点,通过发展精品水果带动群众致富。目前,细沙组共发展金果林1700多亩、套种100多亩辣椒、200多亩蔬菜。今年辣椒价格低迷,沿江村村支两委通过市场考察,决定将辣椒制成手工糟辣椒对外销售。县妇联、村支两委将细沙组147名妇女组织起来,生产细沙洞藏手工糟辣椒,共生产8万多斤。该组党小组组长党书辉告诉记者,政府和社会各界通过政府网站、微信等方式大力推销细沙洞藏糟辣椒,现在已经销往重庆、湖北、福建、广州等地,预计全部销售完能盈利16万元。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换取群众的幸福。
如今,湄潭县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是廖书记救了我,要是不及时手术,我早就埋进黄泥巴了。”黄家坝镇岩坪村村民毛先长对记者说。今年5月,毛先长不慎摔倒,导致全身瘫痪、神志不清,治疗费让贫困的毛家陷入绝望。该村“第一书记”廖正山与县残联、县民政局积极协商,为毛先长筹集到3000多元治疗费,帮其度过难关。岩坪村属于国家级一类贫困村,是湄潭县重点易地移民扶贫安置区。廖正山入驻该村后,先后为搬迁户举办厨师培训班、茶叶生产培训班等,全面推出“特惠贷”、“妇女创业贷”等政策,发动群众入股成立了吉安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群众就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村民张敏说:“廖书记来了以后,大家的生活真是大变样了。”如何有效整合资源,把绿水青山变成百姓的财富?在永兴镇茅坝村,记者见到青瓦粉墙的民居坐落在田间地头,金黄的稻田里,收割稻谷的农民露出会心的笑意。
近年来,茅坝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由合作社从农户手中整体流转土地,农户以土地入股,加强村企合作,吸收116名股东,修建了近4000平方米的乡村宾馆,注册成立了“乡村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建立了村集体、合作社和旅游公司的利益连接机制。村支书李达华告诉记者,2010年合作社只有100万元股金,现在发展到2000万元的固定资产,最初入社农户有34户,现在有600多户,入社农户户均增收每年10000余元。日子富不富,要看群众是笑还是哭。石莲镇黄连坝村村民郭仕平说:“今年的红肉蜜柚产量好,按现在的市价估算,最少可以收入6万元。”郭仕平是建档立卡的因病返贫户,2010年,他在村支两委的引导下,种了5亩红肉蜜柚和3亩桃李。今年是红肉蜜柚的盛产期,卖水果的收入和其他农副业将给他带来8万元进账,即将退出贫困户之列。
据悉,黄连坝村从2008年就开始发展以红肉蜜柚为主的精品水果,目前全村已发展6248亩红肉蜜柚、1500亩茶园、2600亩核桃。2015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9818元,人均增长了4000多元。
相关推荐
-
文件[015427567]中模块[down]的模板内容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