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农村建设
您当前的位置 : 多彩贵州网 > 湄潭 > 新农村建设

金花村新景象:家家是股东 户户能分红

小字号 大字号
  • 时间:

    2015/09/24

  • 来源:

    多彩贵州网

时间:2015/09/24 来源: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讯 “最多的一天营业额17520元,平均每天来我这里吃饭的有200多人,目前生意还算火爆。”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29岁的小伙子徐勇告诉笔者,他对于每天的收入还算满意。

  毕业于贵州大学的徐勇待业在家,偶尔给承包小工地的家人打打下手,一直梦想着自己创业的他苦于出路有限。从今年5月份开始运营的乡村农家乐让他和他的家人看到了希望,也让他一家从10余亩茶园中走了出来。

  如何让村民从传统的一产中走出来,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和茶产业发展现状,走连接二产,重点发展三产的路子,盘活农村资源?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大清沟73户村民自主走出了一条村民集体入股投资、共同合作经营、共负盈亏的合作发展之路,为破解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致富的新农村发展和农村改革,一产跨越三产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发展经验。

  “第一个月分了800多元,其中资源股57元,10000元的原始股金分了660元,土地流转金除外的二次分红110元。”村民徐学书一笔笔算起了帐。虽然金额不大,但它是第一个月刚开始试运营的第一笔红利,有着丰厚经商阅历的徐学书明白,这只是他收入中很小的一部分。

  听到村子全民入股大搞乡村旅游,在凤冈、德江承包新农村建设外墙粉刷等工程的徐学良敏锐地看到了发展的前景和建成乡村旅游的可能性。他加入了合作社,把自家剩余的房屋、闲置土地等资源交给合作社作为资源股,现金入股10000元作为原始股,把临近村子中心区域的4亩茶园流转给合作社经营,自己从合作社里反租出了一块地开起了一个露天咖啡厅和休闲吧。

  “别小看我的露天休闲吧,最多的一天卖了1200多元,”徐学良说,周末来的人多,从7月份运营以来,每个周末能卖800元左右的,平时人少一些,但也有400到500元左右。

  在大清沟,一栋栋漂亮整洁的房屋不是别墅,胜似别墅,错落有致展现在翠色欲流的茶园间,云雾缭绕的彩色房屋就像人间仙境,这样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被大家叫做“七彩部落”, 73户人家的住房外墙被涂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该组274人拥生态茶园600余亩, 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320元。这里是湄潭第一批农业产业化转型、因茶致富的代表,提前步入小康社会的典型。

  一片茶叶绿了山头,富了农家,美了乡村。夯实了农业基础的和产业基础的大清沟人如今向城里人“出售农业风景和清新的空气”,充分享受改革红利,绿水青山正变为金山银山。

  “我们家的住房共有两层,500多个平方,平时一家人一层就足够了,楼上差不多都是空着的,我把二楼交给了合作社来经营,每个月还能赚到钱。”村民周小英说,来我们这里的人很多,外地人经常问我们有没有住处,我们以前都没这准备,现在我们把空置的房子都打扫出来,按照统一的标准弄成了乡村旅店,上个周几乎住满了,每间房间128元。

  对于合作社的发展,周小英说,一个人是做不大的,必须共同发展,全民参与,共同把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做足旅游元素,富有地域特色,才能产生效益,形成旅游产业化。和周小英家一样,大清沟的几十户人家都住着这样的黔北民居。如今,他们的二楼空置的房间都挂上了诸如“茗香居”、“望月楼”、“乡村客栈”等的字样,整个大清沟组俨然一座大型生态乡村宾馆。

  大清沟的发展模式,该村支书记冯燕青说,我们利用村里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合作社平台,采用“三统一”即统一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模式发动群众以资源和资金入股组建了七彩部落乡村旅游公司,采用入股的方式,发动群众抱团开发乡村旅游。采取“合作社+公司”模式,建立了“村民主体、股份合作、公司运作、利益共享、政府扶持”的运行机制,发动群众组建了“金花村大清沟乡村旅游合作社”,同步筹建了“湄潭县七彩部落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全组所有闲置资源属于合作社,个人从合作社里将资源反租倒包过来经营。

  全组73户村民以黔北民居、生态茶园、有机稻田等生产生活资源入生态资源股,其中46户人家还以每户1万元入现金股,借助该地的自然生态优势,抱团开发乡村旅游。公司按照“1432”的分红模式参与分红,即将旅游开发公司运营获得利润的10%用于73户人家以生态环境入股的分红,40%用于46户出资人家分红,30%用于合作社及旅游开发公司管理团队的绩效考核,20%上交村旅游开发公司用于全村旅游发展基金。

  “这是我们对产业调整的一个尝试,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充分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升级新农村,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将多年积淀下来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七彩部落的打造是一块试验田,下一步,我们将试点经验逐步推开,不断夯实旅游要素,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打造乡村特色,让家园变成景区,让村民变股民,由一产直接过渡到三产,真正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对于大清沟的成长过程和下步打算,湄潭湄江镇党委书记龙卫东说。

相关推荐

    文件[014553116]中模块[down]的模板内容为空!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