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间:
2014/12/02
-
来源:
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讯 贵州湄潭县湄江镇的乡村一排排白墙青瓦的新房格外显眼,一栋栋漂亮整洁的房屋不是别墅,胜似别墅,错落有致展现在公路两旁和田野间,藏青色的柏油路上小汽车穿梭而过,远处不时传来悠扬的茶歌。这就是湄江镇,是“中国茶海,休闲湄潭”的中心重镇,辖11个村,5个社区,设154个村(居民)小组。国土面积99.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2794人。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完善,是湄潭县茶产业、旅游业、农业发达的乡镇,素有“高原明珠”、“云贵小江南”的美誉。
生态新农村,青山绿水间的新风景
初冬时节,穿行在湄江镇的乡村,放眼望去是蓊蓊郁郁的茶园,葱茏中夹带错落有致的黔北民居,蜿蜒的湄江河碧波荡漾,云蒸霞蔚。让人思维瞬间变得空灵起来,满脑子是关于青春萌动的诗行。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湄江,新风貌、新气象、新变化正悄悄渗透到山乡的每一个村落。
“以前,我们村房子破旧不说,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长满草,垃圾成堆路难走。现在,统一修建的黔北民居温馨舒适,村道全部进行了硬化,还配备了专门的卫生管理员,生活环境比城里人还爽。”提起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花村的老支书潘本启对近几年来的感触很深。
走进核桃坝村村民陈开华家,新式沙发、液晶电视一应俱全。正在厨房收拾碗筷的陈倩说:“村里人现在用沼气和电器,既干净又方便,干净的自来水拉到了楼上,真是和以前有着天壤之别!”
核桃坝村、金花村,新街村只是湄江镇最美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这样的新村寨,在全镇11个村全面推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据湄江镇镇长苏兴勇介绍:五年前,他还是分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副镇长,经过几年的努力,湄江镇以“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生态环境整治为重点,以文化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最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在新农村建设中,各村庄规划和民房设计上,实行统一规划,建档建册管理。同时,把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旅游开发、农民素质提升、文明长廊建设、特色产业开发、示范点创建、扶贫开发等相结合,每个新村庄都配套了文化广场、医疗卫生室、村级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农家超市。村庄建设实现了风景美丽、设施齐全、干净整洁的目标。
特色产业,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十里樱花常含笑,万亩茶桂飘茗香。”走在湄江镇的乡间,除了错落有致的黔北民居和藏青色的柏油马路以外,就是无边无际的绿色,生态茶园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全镇共有茶园面积31670亩,核桃坝村就拥有上万亩茶园,村里有4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几十家茶叶小型加工厂,年产干茶超过200万斤。在产业发展较好的村采取了“支部+公司+协会”的发展模式。由于产业升级发展,大量村民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仅核桃坝村有近1500人常年在村里打工,采茶高峰期需要近4000人务工。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为最美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湄江镇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就地就业,增加收入,村民每年的平均收入上万元。
茶产业发展致富,走的是一条生态发展之路,绿色发展之路。一片茶叶绿了山头,富了茶农,美了乡村,青山绿水就是资源,而且是难得的资源。如今,依靠茶产业,核桃坝、金花、新街、观音村又搞起了生态农业旅游业,开始向城里人“出售农业风景和清新的空气”,以观茶、采茶、制茶、品茶和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文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湄江镇党委书记龙卫东说: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不仅是基础设施和环境的改变,最主要的是要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紧紧抓住产业发展来让村民增收致富,防止空心村的出现。在县委、县政府打造中国第一产茶大县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帮助农民增收为目的,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推广,2015年新增加生态茶园建设3000余亩,在核桃坝流转千余亩土地种植精品水果,打造花海与茶海相结合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示范区。
新街村村民张宪笑着说,“以前我们主要靠种植玉米和水稻,需要的劳动力多,收入也少,每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只够填报肚子,想吃点水果要生病了才能吃,种植茶叶,人轻松了,收入也高了,环境好了,自己开了家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
目前,每个村都有一样农业产业,70%的农户靠茶产业发展实现了脱贫致富,修了小洋楼,不少人家还买了小汽车。在金花村黄沙井村民组,曾有民间谚语:“山地薄土不长草,丑妇来了还要跑”,现在是“楼高路宽自来水,美女不嫁都后悔”。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湄江镇把青山绿水变成百姓的“绿色银行”,实现了山绿人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
精神文明,提升农民生活品位
“早晨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过去农民传统、单调生活的真实写照,当然湄江镇的农民也不例外。自从有了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村村通广播电视、文娱活动、品茶、赏茶、自行车骑游等文化活动,农村面貌和风气大不相同了。
“我们庄稼人,过去看见城里人在广场上、公园里跳舞很羡慕。现在,村里有了舞蹈队,姐妹们都积极参加,很快活。”正在核桃坝村百茶文体广场跳舞的村民刘庆说。
离文体广场不远是村级组织活动室,一间亮着灯的屋子是农家书屋,几个村民正津津有味地看书。
湄江镇党委副书记杨文昌介绍:如今,农家书屋已实现全覆盖,11个行政村,村村有农家书屋,9个村还建起了文化大院和文化广场。同时,镇里都开展以“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新形象”为内容的“四新”竞赛活动和“致富能手”、“科技之星”、“好媳妇”、“好婆婆”、“五星级文明户”“积德榜”、道德讲堂等评选活动,培育新型农民,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镇上有几支文艺队伍,除了自娱自乐外,还承接了当地的红白喜事,较好地净化了社会风气,为社会发展增加了正能量。其中,核桃坝村民何从孝自己编写的快板歌词《梦想成真》和《十颂共产党》成为爱党爱国的生动教材。
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谁能想到,10年前,在同样的这片土地上,到处是破旧的木房,泥巴路,嗅水沟,甚至有群众温饱难以解决。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核桃坝、金花、新街村成为贵州最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发展——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在最美新农村建设中,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充分发挥了“领头雁”的作用。镇党委通过组织党员群众学习考察,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和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依托在核桃坝村的“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基地”和“遵义市村干部培训基地”两块金子招牌,针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采取不同的方式,向群众传授茶叶种植、茶叶加工、养殖业、农家乐经营、茶叶销售、防灾减灾、文明礼仪等知识,培育新型农民。近5年来,共开展集中培训300余场次,考察学习100余次,累计培训10万人次以上,通过现场学,基地实践,先进鼓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成了优秀村干部、有的成了致富带头人和农民企业家,充分发挥了“领头雁”作用。
相关推荐
-
文件[013950701]中模块[down]的模板内容为空!